1988年,年輕的澳洲藝術家塔尼亞·費裡爾(Tania Ferrier)居住在約克,在一家脫衣舞俱樂部擔任夜班調酒師。在目睹了一位朋友兼舞者在俱樂部遭受性侵犯後,費裡爾創作了「反咬內衣」。
費裡爾的回應並非沉默,而是用顏料。她開始為舞者創作印有咆哮動物臉孔的內衣。這些手繪作品被稱為“憤怒內衣”,既是一種保護,也是一種抗議,成為女性捍衛自身身體權利的大膽女權主義評論。
最初只是個人的團結行動,後來發展成了一種文化現象。媒體報導迅速傳播,費裡爾的作品也引起了麥當娜和娜歐蜜坎貝爾等名人的注意。 「憤怒內衣」在曼哈頓和珀斯展出,早在這些主題成為主流之前,它就模糊了藝術、行動主義和時尚之間的界線。
2021年,她的作品在澳洲國家美術館的「知道我的名字」展覽中展出,旨在紀念那些改變了澳洲藝術敘事的女性藝術家。如今,費裡爾的藝術實踐仍在不斷發展。 2024年,作為區域巡迴展覽的一部分,費裡爾與創意縫紉師達娜·斯托爾合作,創作了一系列配件,為這些標誌性作品增添光彩。這些作品在構思後的三十多年裡,依然備受矚目。
《憤怒內衣》的核心是反抗和透過創造力重新獲得自主權。
費裡爾的回應並非沉默,而是用顏料。她開始為舞者創作印有咆哮動物臉孔的內衣。這些手繪作品被稱為“憤怒內衣”,既是一種保護,也是一種抗議,成為女性捍衛自身身體權利的大膽女權主義評論。
最初只是個人的團結行動,後來發展成了一種文化現象。媒體報導迅速傳播,費裡爾的作品也引起了麥當娜和娜歐蜜坎貝爾等名人的注意。 「憤怒內衣」在曼哈頓和珀斯展出,早在這些主題成為主流之前,它就模糊了藝術、行動主義和時尚之間的界線。
2021年,她的作品在澳洲國家美術館的「知道我的名字」展覽中展出,旨在紀念那些改變了澳洲藝術敘事的女性藝術家。如今,費裡爾的藝術實踐仍在不斷發展。 2024年,作為區域巡迴展覽的一部分,費裡爾與創意縫紉師達娜·斯托爾合作,創作了一系列配件,為這些標誌性作品增添光彩。這些作品在構思後的三十多年裡,依然備受矚目。
《憤怒內衣》的核心是反抗和透過創造力重新獲得自主權。